中医药文化宣传
三伏养一夏,养生要趁“热”,教你健康度过三伏天!
从7月11日起,
为期40天的加长三伏天开始了,
各地即将进入“洗桑拿模式”
和“蒸烤模式”。
自古以来,三伏天像是二十四节气的“编外人员”,标记着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三伏”指的是初伏、中伏和末伏。每年入伏时间不固定,按农历计算,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进入三伏,头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三伏天是阳气最盛的时候,这个时节适合补气,避免秋冬时节,元气不足。
三伏天多种疾病找上门
三伏天“难熬”,不仅因为这是一年中温度最高、湿度最大的日子,也是各种疾病容易“扎堆”的时候:
气温高于32° ,湿度超过70%时,中暑的患者大大增多。
气温高于32° ,脑卒中发生率较平时高出66%。
盛夏发生心源性猝死的病例, 比春秋季节高出20%。
每年6~9月是尿路感染、泌尿结石的高发时节。
高温环境下,各种病原微生物更易滋生,引发急性胃肠炎的可能性增加。
夏季受寒 给身体留病根
“百病从寒起”。在中医眼中,伏天虽热,但如果不注意防寒,身体会出现明显的寒象,如新陈代谢缓慢、有汗排不出、身体畏寒、四肢冰冷、腹泻胃疼等。
还有一些病症不会立即发作,但会潜伏体内,给秋冬留下病根。
三伏天,冬病夏治好时机
三伏天“热养”有助温补阳气,到了冬天就不容易受寒。患有肠胃炎、慢性腹泻、鼻炎、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人群,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三伏贴贴敷、艾灸、针灸、刮痧、拔罐等方式,都可以帮助祛除湿气,让人体毛孔张开,促进排汗。
“以热制热”三伏天的养生法
中医认为,养生应顺应时节,夏天该热就热,该出汗就出汗。三伏天应顺着季节规律,用“热养法”以热制热,健康消暑。
1、多喝热茶
冷饮只能使口腔感到凉爽,由于血管受冷收缩,反而降低了身体散热的速度。而喝热茶或热水能促进汗腺分泌,更能解暑。需要注意,温度不应超过60°C。
2、吃点热食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生姜有助于温中散寒,此外,肉桂、茴香等温性调味料,夏季可稍微多放一点。
羊肉、牛肉等热性的肉类,也可以温阳散寒,尤其适合夏季手脚冰凉、气血不足的人食用。有牙痛、上火、发烧等症状,或者体质偏热的人应忌食。
3、洗热水澡
热水洗澡会使身体的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排热。水温一般控制在30°C左右为宜,也可以用热毛巾擦脸擦身,帮助身体排汗降温,使皮肤透气。
4、热水泡脚
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热水泡脚能够使气血运行通畅,增加足部的血液流速和流量,增强新陈代谢。泡脚时适宜水温为42°C,以温暖舒适为宜。
5、多做艾灸
中医认为,“三伏天”施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施灸时适量出汗,体内的暑热也随之排出,身体会感到无比清爽。
6、适当出汗
夏天要“以汗制汗”,而运动就是重要的排汗方式。运动还可以加强热适应,提高人体调节体温的功能,防止中暑。可以选择慢跑、太极、健下走、游泳等不太剧烈的运动方式。建议早上或傍晚运动,避免大汗淋漓伤气血。
7、晚睡早起
晚睡并不是提倡熬夜,而是顺应夏季昼夜变化的特点按时作息。晚上11点半前入睡,早上6、7点起床较好。中午可以午睡30~60分钟,有利于气血平衡,帮助补充体力。
8、适补果蔬
夏季气温高容易让人烦闷、上火,去火也是夏季养生中需要注意的。去火的食物可以选择苦瓜、西红柿等性凉的蔬果。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可以多食些新鲜的蔬菜水果,能补充能量及水分,如胡萝卜,柠檬,西瓜、菠萝等时令蔬果。
盛夏蝉鸣的时节,养生养心亦有道,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呀~
为期40天的加长三伏天开始了,
各地即将进入“洗桑拿模式”
和“蒸烤模式”。
自古以来,三伏天像是二十四节气的“编外人员”,标记着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三伏”指的是初伏、中伏和末伏。每年入伏时间不固定,按农历计算,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进入三伏,头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
中伏:7月21日-8月9日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
俗话说,“三伏养一夏”,养生要趁“热”,健康度过三伏天。中伏:7月21日-8月9日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
三伏天是阳气最盛的时候,这个时节适合补气,避免秋冬时节,元气不足。
三伏天多种疾病找上门
三伏天“难熬”,不仅因为这是一年中温度最高、湿度最大的日子,也是各种疾病容易“扎堆”的时候:
气温高于32° ,湿度超过70%时,中暑的患者大大增多。
气温高于32° ,脑卒中发生率较平时高出66%。
盛夏发生心源性猝死的病例, 比春秋季节高出20%。
每年6~9月是尿路感染、泌尿结石的高发时节。
高温环境下,各种病原微生物更易滋生,引发急性胃肠炎的可能性增加。
夏季受寒 给身体留病根
“百病从寒起”。在中医眼中,伏天虽热,但如果不注意防寒,身体会出现明显的寒象,如新陈代谢缓慢、有汗排不出、身体畏寒、四肢冰冷、腹泻胃疼等。
还有一些病症不会立即发作,但会潜伏体内,给秋冬留下病根。
三伏天,冬病夏治好时机
三伏天“热养”有助温补阳气,到了冬天就不容易受寒。患有肠胃炎、慢性腹泻、鼻炎、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人群,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三伏贴贴敷、艾灸、针灸、刮痧、拔罐等方式,都可以帮助祛除湿气,让人体毛孔张开,促进排汗。
中医认为,养生应顺应时节,夏天该热就热,该出汗就出汗。三伏天应顺着季节规律,用“热养法”以热制热,健康消暑。
1、多喝热茶
冷饮只能使口腔感到凉爽,由于血管受冷收缩,反而降低了身体散热的速度。而喝热茶或热水能促进汗腺分泌,更能解暑。需要注意,温度不应超过60°C。
2、吃点热食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生姜有助于温中散寒,此外,肉桂、茴香等温性调味料,夏季可稍微多放一点。
羊肉、牛肉等热性的肉类,也可以温阳散寒,尤其适合夏季手脚冰凉、气血不足的人食用。有牙痛、上火、发烧等症状,或者体质偏热的人应忌食。
3、洗热水澡
热水洗澡会使身体的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排热。水温一般控制在30°C左右为宜,也可以用热毛巾擦脸擦身,帮助身体排汗降温,使皮肤透气。
4、热水泡脚
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热水泡脚能够使气血运行通畅,增加足部的血液流速和流量,增强新陈代谢。泡脚时适宜水温为42°C,以温暖舒适为宜。
5、多做艾灸
中医认为,“三伏天”施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施灸时适量出汗,体内的暑热也随之排出,身体会感到无比清爽。
6、适当出汗
夏天要“以汗制汗”,而运动就是重要的排汗方式。运动还可以加强热适应,提高人体调节体温的功能,防止中暑。可以选择慢跑、太极、健下走、游泳等不太剧烈的运动方式。建议早上或傍晚运动,避免大汗淋漓伤气血。
7、晚睡早起
晚睡并不是提倡熬夜,而是顺应夏季昼夜变化的特点按时作息。晚上11点半前入睡,早上6、7点起床较好。中午可以午睡30~60分钟,有利于气血平衡,帮助补充体力。
8、适补果蔬
夏季气温高容易让人烦闷、上火,去火也是夏季养生中需要注意的。去火的食物可以选择苦瓜、西红柿等性凉的蔬果。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可以多食些新鲜的蔬菜水果,能补充能量及水分,如胡萝卜,柠檬,西瓜、菠萝等时令蔬果。
盛夏蝉鸣的时节,养生养心亦有道,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