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郑州市总工会下发的《关于表彰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和命名工人先锋号的决定》文件得知,郑州中医骨伤病医院马咏梅被授予“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并颁发了证书和奖章,对此表示热烈的祝贺!
马咏梅主要事迹
马咏梅,中共党员,现任骨外科护士长。1998年9月-2003年7月在郑州就读第一届高护,2008年3月在郑州中医骨伤病医院工作,至今十年余。一直工作在护理第一线,先后在风湿科、骨关节小儿骨科、骨关节科、脊柱科、骨外科从事护理工作。
她把平凡的护理工作当作事业来奉献,她对工作对病人认真负责的行动,赢来了病人,家属及领导的赞誉,先后获得了:优秀员工、先进工作者、星级护士、绩优干部、郑州市最美护士等荣誉称号。2011年1月开始走上护士长的管理岗位,用着不同的方式体现着护理工作的价值。用心感受,用爱服务。她从病友的笑容里读到奉献的乐趣,在付出劳动奉献爱心的同时体会到了人生的价值和内涵。
有一年冬天晚上,科室里有位家住贵州的一位患者,在治疗股骨头坏死期间,发生了严重的下静脉血栓,右下肢肢体发紫、发凉,患者痛苦极了。当时只有一位身材娇小的妻子在身旁,患者人生地不熟,再加上语言不通,更是困难。
因我院条件有限,她二话没说就拿起手机联系了郑大一附院的大夫,报告了患者的情况,当时大夫说这种情况需快速转院,否则将有截肢的危险。看着一脸无助的患者,她决定带着患者一起去郑大一附院诊治。一路坎坷的到了郑大一附院不但没有床位,介入手术也需要等待。
眼看着患者越来越痛苦,心里就更是焦急,她一边四处联系,一边用手温暖着患者冰冷的下肢,简单的工作一直持续反复的做……“急病人之所急,疼病人之所疼”是她一直以来信守的承诺。时间在不停的转动着,20:00、22:00、23:00终于把患者安顿好了,患者及家属眼里流下了感激的泪水,可她觉得这是自己应该做的。
在风湿科工作时,科室里青少年患者较多,因病程较长,患者压力大,不好疏导。有一位患者特别内向,病情严重,功能受限较重,由于长期看病,家里也被拖累垮了,四处借不到钱,几乎放弃了。
她就想办法在鼓励他的同时也做家长的思想工作。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患者体质较弱,如果再加上自己没信心、不主动配合治疗,预后会非常差。于是她就开始了自己的小计划,与他沟通、拿出自己的薪水带着小患者同病房的病友出去到公园游玩放松,渐渐就成了他们心中的大姐姐了。
随之而来的是管理患者也变得简单有效了,一个个小患者至今还联系着,久了就真的变成了朋友。后来因工作需要调换科室后,还经常有风湿患者专程去看望她,给她打电话,找她聊天告诉她现状……她说这种时刻她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成就感,这是什么荣誉都换不来的,这也使她更加坚信扎根基层护理的选择是对的。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在全国爆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作为党员,同时也作为科室负责人,她主动请战,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疫情防控最需要的地方。
她按照医院防疫班次安排,参加2月2日夜间南三环高速路口的防疫值勤,圆满完成当晚任务后,次日原可以换岗休息,她却主动要求继续参加航海路高速路口的防疫工作,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她放弃午饭,提前到岗。
寒夜里,一同值班的战友发现她两手冰凉,才催促着让她赶紧喝上一碗热汤。
2020年1月1日,她被调到骨外科担任护士长。疫情期间,骨外科必须接诊急诊外伤患者,还要守护好科室人员及病人的安全。
有一次,科内一名护士在急诊接诊了一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护士和科内人员都背负了极大的心理压力,怕传染家人,不敢回家,大家顿时陷入了恐慌……当时她也顶着同样的心理压力,对科内人员轮流进行心理疏导,而自己面对压力时依然坚持高速卡点执勤,并把护士的卡点执勤也主动接替下来。
那几天她在医院值夜班,又在高速路口和医院门口执勤,整整三天三夜没有回家,忙的都忘记了家里还有嗷嗷待哺的孩子,硬生生的强忍痛苦把母乳憋了回去……
回家后,看到幼小的女儿,不能也不敢轻易亲密接触,心里五味陈杂,瞬间热泪盈眶,但她从未有过怨言,也从未诉过苦衷,她说“我是党员,我必须上!”
随着时光流逝,从护士到护士长,她说护理工作不仅是要求一个人全心全意的投入,还应该讲究团队精神;在科室工作中,她认真配合科主任工作,做好护士的培养工作,并且积极参与院内外的业务技能学习,积极引进各种新项目、新技术,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把自己在实践中积累的临床经验分享给新的年轻护士,使自己的团队迅速成长。
她从不后悔选择了护士这个职业,并从中找到了动力,十余年来,工作中有泪水,有欢笑,有疼痛,有离别,有误解,有赞赏……收获了许许多多,感谢医院给了这么好的平台,也使她更加坚定的在基层护理的工作上走下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